为制定合理的媒介生物控制方案,科学防控我市登革热疫情,我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于2015年4-6月开展了全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抗药性监测,在罗湖、南山、福田、龙岗、宝安五个区选择监测点,使用五种常用杀虫剂成分进行药物抗性测定,包括拟除虫菊酯类药物(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氨基甲酸酯类药物(残杀威)和有机磷类药物(双硫磷)。结果显示,残杀威在五个监测点均显示低抗性,三种菊酯类药物在个别监测点出现中抗性或者高抗性,双硫磷的抗药性产生情况相对较为严重。总体而言,虽然部分地区出现抗药性较高的情况,但常用药物对大部分地区还是有效果的,下一步疾控部门与爱卫部门将会根据不同区域抗药性产生情况,制定相应的化学防治方案。
针对我市目前白纹伊蚊抗药性产生情况,市疾控中心接受了新闻媒体采访,并对于如何减缓蚊虫抗药性的发展、提高杀灭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日常蚊虫控制应以环境整治和孳生地处理为主,清除蚊虫的孳生地不会产生抗药性;而化学防制为辅助的控制手段,最好只在疫情发生时使用药物对蚊虫进行控制。
2. 使用生物杀虫剂灭幼虫,可以有效杀灭对化学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蚊虫,而其本身很难产生抗药性,如球形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同时也可以使用投放食蚊鱼、锦鲤等生物天敌进行幼虫防制。
3. 化学防制时尽量选用敏感药物或低抗药性药物;中度抗性药物以限制其使用次数为原则;高度抗性的药物应尽量暂停使用,也可以使用复配药物提高药效。
4. 轮换用药或者镶嵌用药,将几种无交互作用、杀虫机理不同的药物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轮换使用,或者在相邻的区域交替使用。
5. 杀虫药剂和消杀器械药相匹配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施药时要严格遵守使用规定,不过度施药,防止环境污染和抗药性的增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