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调查的队伍中,有这么一支团队,他们虽然不是负责疾病治疗的医护人员,也不是冲在现场一线的流调人员,但是他们却在本次疫情防控战役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就是寻找隐形“杀手”的人——密切接触者管理与追踪组(以下简称:密接组)。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密接组的工作属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李媛第一个想到的词是:侦探。对这群“侦探”来说,每天的工作量就是聚焦确诊或高度疑似患者,以精确到每小时的频率,扫雷式摸排其发病前2天以来的行踪路径:他去了哪里?怎么去的?他做了什么?接触过谁?这项工作的目的是圈定目标人群——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者)全部搜寻出来,整个过程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这是一项繁琐且艰难的工作。除了要有侦探一样的侦查能力,要想做好密接者排查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让患者愿意配合调查,如实说出自己的活动轨迹及所接触的人员。因此,密接组跟病人沟通的时候,首先从态度上要真诚相对,然后要鼓励他,告诉他真实地提供信息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人,是善举。当然,敏锐的辨别能力和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更是必不可少,这直接决定了密接组是否能有效鉴别患者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处置中,密接组划分三个小组,分别是外地函协查组、交通工具密接调查组、本地密接管理组。
外地函协查组,主要负责接收外省、市关于密接者在深的函件并进行有效处理。组员周彦需要根据接收的外地协查函,仔细甄别、核对,确定密接者所在的辖区后,将信息及时传递至各区,将密接者按要求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本组成员除了每天收集各区落实追踪密接者的名单,进行汇总、整理存档,还需根据各区的实际情况回函给外省、市,告知来函单位,函中所涉及密接者的基本情况,对在深圳的,则需确保实施有效隔离措施;对不在深圳的,需转由其所在地的疾控中心负责继续追踪和管理。
交通工具调查组的主要任务是,每天从最新的患者流调报告中,调取确诊病人的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乘坐记录,根据所在座位、车厢等具体信息判定密接者的范围,随后立即撰写协查函,发送到相应的铁路、航空等交通部门,获取密接人员信息。收到回函后,组员程聪、马玥等立即对所有密接者进行一对一电话联系,在核实交通信息无误后,记录、整理所有密接者的现住址、目前健康状况等信息,通过此过程,准确掌握交通工具密接人员情况,并确保按照规范的方式进行管理,包括采样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而外省、市的密接者名单则需要汇总至密接组组长高玮处,由其统一发函到密接者所在辖区,确保该部分人群能得到有效管理。对于个人资料不完整的密接者,程聪需要通过公安部门进行协调,获取联系方式或住址,再对其进行追踪。
本地密接管理组,主要负责对每日的流调报告内容进行信息核实,筛选出所有确诊病人的密接者信息,并根据接触方式、接触频次等情况对名单进行二次分类汇总,根据在深人员和非在深人员分类管理,在深的密接者信息,直接分发至各区疾控中心;外省、市的密接者信息,需撰写协查函发送给相关省、市疾控中心。病例信息需每日通过国家网络直报系统实时获取,由密接组副组长路滟负责实时提取信息,随后由组员张泽娜及时撰写协查函并发出,保证当日完成病例信息摘取、协查函撰写与发送,因此该小组成员几乎每天都要坚守到凌晨12点。
在各小组的高度配合之下,密接组每天高效处理确诊病例的进程报告,对病例流调报告进行仔细核对,争取做到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的密接者。除了常规工作以外,密接组还接到过一些特殊的任务,如“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处置等。在此次疫情中,深圳作为一个人员流动频繁、人口数量众多、人口密度大的口岸城市,疫情形势异常严峻,准确判定密接者并实现规范管理,是阻断传播、控制疫情蔓延的有力手段。随着病例不断增加,密接者的数量也快速增加,密接组肩负着与日俱增而又繁琐艰巨的工作量,组内全体成员毫无怨言、坚守岗位,坚持排查、寻找密接者。密接组组长高玮从疫情发生初始,就主动放弃了春节回家的机会,至今仍在坚守岗位,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是:“职责所在。”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成员都将继续坚持冲锋在前,全心全意践使命、显担当。
附:密切接触者调查组人员名单
组长:高 玮
副组长:路 滟、杨冬燕
成员:
1.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程 聪
2.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周 彦、雷伶刚、黄海雄、梁 浩
3.二噁恶英研究所:刘 源、彭金玲
4.毒理研究所:刘 威
5.科教管理科:张泽娜
6.分子流行病研究室:马 玥
7.理化检测所:王 超、袁冠湘
8.基层公共卫生促进部:廖 异
(市疾控中心 熊华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