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建忠院士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创新团队”合作成功研发了多种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专利技术,为保障市民食品安全、配合“一街道一快检车一快检室” 重大工程的建设立新功。
团队广泛开展针对多种食源性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对包括双酚A、磺胺、尼卡巴嗪等在内的多种食源性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和优化。团队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2017年至今已成功申请了8个专利,5个专利待审核,为动物源食品安全的保障和监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团队食品中化学性危害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及产品开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如:发明了在10分钟内可同步检测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灵敏度比酶联吸附免疫分析(ELISA)高出2个数量级的鸡肉中金刚烷胺的快速检测法等的快速检测技术。
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创新性:
1、新型抗体:在传统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融合环境、融合方式、克隆技术和传代条件进行整体研究,突破了细胞融合效率和稳定性等难题。制备出了超灵敏和超广谱识别的阿维菌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霉菌毒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兽药及其他有害化合物的多种新型抗体,亲和力和稳定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技术创新:基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研制出了受体蛋白、核酸适配体、单链抗体和分子印迹聚合物等新型识别材料并应用于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开发。
3、试剂工艺创新:发明了系列核心试剂配方和工艺技术,提高了快速检测产品的稳定性、广谱性和灵敏度。试纸条和试剂盒产品与仪器方法相比较,结果符合率可达到95%以上。
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在基层,最广泛的应用也在基层。食品安全科研只有与基层市民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保障食品安全的落实。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特别适合应用于基层,成果在使用与推广后将有减少不合格动物源食品上市、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和促进食品贸易等积极的效应,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社会、经济意义。
(分子流行病研究室 柯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