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香港卫生署、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8月底回应深圳商报采访后,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9月12日针对深圳“是否食碘盐,能否自由选”的问题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科主任医师张锦周表示,深圳作为轻度缺碘地区,完全放开无碘盐的销售面临风险,不利于公众健康。但是,他同时建议深圳市的盐业部门增加无碘盐的销售点,方便那些已经患有甲状腺疾病且不宜食用碘盐的居民购买。
深港补碘政策有差异
深圳和香港不仅均为沿海城市,而且地理位置相邻,甚至连自来水的水源供应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香港水务署的官方网站(http://www.wsd.gov.hk)介绍,广东省的东江水是香港目前最主要的单一原水水源。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东江每年对港供水量占全港用水总需求量约七至八成。
200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召开广东省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情况介绍会,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东深供水工程是向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人民提供饮用源水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工程建成以来,经过三期扩建,解决了香港、深圳及东莞市沿线地区的用水需要。这意味着,深港两地的居民,同饮一江水。
然而,这样相似的两个城市,居民补碘的政策却迥异。香港不强制居民补碘,碘盐和无碘盐同时在市场上销售。对此,香港卫生署、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8月底回应深圳商报解释,这是因为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香港居民是否缺碘,香港政府正计划更系统化收集相关数据,协助厘定以证为本的公共卫生政策。
而在深圳自1996年开始,根据国家的要求,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市场上只有碘盐销售,要买无碘盐需凭医生处方去指定的盐业销售点才能买到。至今,深圳仍执行这样的政策。
放开无碘盐销售有风险
对于深圳为何执行这样的政策,张锦周解释,销售强化碘的食盐是我国防治碘缺乏病的策略。早在1994年国务院就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63号),明确规定国家对消除碘缺乏危害,采取长期供应加碘食盐(即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全民食用碘盐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政策至今实施了20年。我国由原来碘缺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到目前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由于碘这种人体必需微量营养素不能在人体内蓄积,需每天补充适宜的量,以满足人体每天的需要。食盐补碘成为便捷、有效的途径。
深圳从1996年实施食盐加碘预防碘缺乏病后,为了确保深圳居民得到适宜、安全的碘,深圳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国家消除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碘盐及人群碘营养状况的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深圳水碘含量极不稳定,4年检测结果分别是14.3、21.0、4.4、11.6微克/升水平,且大多数是处在15微克/升以下,说明深圳外环境仍然缺碘。自从实施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政策后,8~10岁学生甲状腺肿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7年学生甲状腺肿大检出率为10.8%,2002年检出率为4.4%,到2011年甲状腺肿大的检出率降为1.3%。
2008年,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全市疾控机构开展深圳居民膳食碘的摄入调查。调查人员随机抽查全市244户,共调查家庭成员853人三天的各类食物消费量。
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居民摄入富含碘的食物如紫菜、海带、海鱼等,每标准人日摄入量仅为0.2、0.3、20.6克,深圳居民每天从海产品中摄入的碘只有23.1微克,只占每天推荐摄入量(150微克)的15.4%。每天从食物(含海产品)、水中摄入的碘只有34.9微克,只占每天推荐摄入量的23.3%。
如果不实施食盐加碘策略,深圳居民仅从食物及饮用水中摄入的碘远远达不到推荐摄入量的要求。深圳居民每天盐的摄入量为8克,从盐中摄入的碘为153.6微克/天,加上从食物来源,居民的碘摄入量为188.5微克/天。
“如果取消食盐加碘持续补碘的措施,放开无碘盐的销售,公众健康可能面临风险。国内外出现过这样的例子。”张锦周举例说,以印度为例,1956年“大脖子病”患病率为55%,食盐加碘5年后降至20%~30%,15年后降至8.5%~9.1%。但在2000年印度政府迫于民间压力暂停食盐加碘政策,但在随后几年里,碘缺乏病又在各地重现。2005年,印度政府再次实施食盐加碘,禁止销售非加碘食盐。
2006年,在我国新疆乌什、拜城和洛浦县11个乡的34个村又发现新发克汀病病例,经对296例疑似病人进行核实诊断,共确诊15岁以下病人76例。其直接原因为加碘食盐覆盖率大幅度下降,使甲状腺肿大率上升,并出现新发克汀病。
同时,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罗若荣和张锦周也认同临床医生的说法,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亢和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者确实不宜食用碘盐。他们建议,深圳市盐业部门应该设立数量更多的无碘盐销售点,方便这些患者购买。
目前,深圳市无碘盐的销售由深圳市盐业局负责,目前全深圳仅设定了27个无碘盐销售点(其中12家位于医院内的小卖部),无法满足患者就近购买无碘盐的需求。
采访问答
深圳商报记者:澳大利亚2009年要求在包装销售的面包中使用碘盐,并在食品成分一栏写明使用了碘盐。但没有对未包装的面包要求使用碘盐。而且澳大利亚市场上,碘盐和无碘盐都在销售,如何看待这一做法?
罗若荣:是的,在居民补碘的方式上,各个国家有不同。比如美国,是在牛饲料中加碘,以提高牛奶中的含碘量,通过这种方式间接为居民补碘。与澳大利亚相似,美国市场上既有碘盐的销售,也有无碘盐的销售。不同于我国全面销售碘盐。但从行政效率和行政成本来看,我国全面销售碘盐的做法是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补碘方式。日本甚至没有补碘政策,因为日本居民的饮食中,海藻和海鱼占的比例很高,所以日本居民的日常饮食就含有丰富的碘,不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补碘。各个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深圳商报记者:深圳为何不能像香港一样允许市场上销售无碘盐?如何看待一些专科医生不食碘盐,去香港买无碘盐食用?
张锦周:就深圳现在的情况看,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清楚自身的日常碘摄入究竟有多少。如果贸然放开无碘盐的销售,我们担心一些居民会“跟风”买无碘盐,导致像印度一样,碘缺乏病卷土重来。至于专科医生去香港买无碘盐,我认为医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指导他们的日常饮食,确保碘摄入足够。但这种做法不一定适合普通市民,他们不一定具备像医生那样的专业知识。也许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居民对医学知识掌握的进一步提高,将来我国也可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同时在市场提供碘盐和无碘盐的销售,供居民自由选择。
深圳商报记者:深圳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是多少?
张锦周:从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2002~2011年深圳市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肿瘤患病的绝对数是上升的,但由于深圳人口数的不断增加,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肿瘤的患病率并没有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而是呈窄幅振荡。甲状腺疾病患病率一直维持在50.0/10万左右,2011年为51.08/10万、2004年为52.09/10万;甲状腺肿瘤的患病率维持在10.0/10万水平,其中,2003年甲状腺肿瘤的患病率11.44/10万,2011为11.47/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