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主题 > 疫苗与免疫疫苗与免疫 

广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指引(试行)

信息来源:广东省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2012-09-24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坏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乙肝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至少有20 亿人感染过HBV。据2006 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159 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7.18%,推算全国有HBsAg 携带者9300 万人,乙肝感染流行率为34.28%,推算全国感染过乙肝病毒的有近5 亿人。乙肝给我国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对社会稳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1992 年和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调结果显示,我省人群HBsAg 流行率分别排在全国的首位和第2 位,控制乙肝流行已成为我省疾病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接种乙肝疫苗是迄今为止全球公认的预防控制乙肝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措施。1992 年我省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 年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省乙肝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1992 年、2006 年两次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省114 岁儿童HBsAg 流行率明显下降,从1992 年的19.9%下降到2006 年的4.6%,其中14 岁儿童HBsAg 流行率从1992 年的16.7%下降到2006 年的1.9%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省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订本指引。
一、接种对象
所有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史不详者。
重点人群:新生儿、婴幼儿和青少年儿童。
高危人群:
(一)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静脉吸毒者、HBsAg 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血液透析者及器官移植者。
(二)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男同性恋者、多性伴者及性伴为HBsAg 阳性者。
(三)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医务工作者、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医学院校学生、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
(四)其他人群:如乙肝以外的其他慢性肝病患者、HBV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 阳性者。
二、接种程序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 剂次,免疫程序为“0-1-6”,即接种第1 剂次疫苗后,间隔1 个月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剂次疫苗。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为便于操作管理和接种反应观察,规定:新生儿卡介苗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乙肝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HBIG 与卡介苗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不会降低卡介苗的免疫效果。
三、接种方案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必须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执行。
(一)新生儿。
孕妇分娩前应检测乙肝两对半,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方案。为保证及时接种,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由接生
单位接种。
1.正常体重新生儿。
母亲HBsAg 阴性,新生儿在出生后24 小时内接种第1 剂次10μg 乙肝疫苗,间隔1 个月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剂次10μg 乙肝疫苗。母亲HBsAg 阳性,新生儿在出生后12h 内注射HBIG(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酵母或20μg CHO 乙肝疫苗,间隔1 个月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剂次10μg 酵母或20μgCHO 乙肝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 h 内注射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 阳性母亲的哺乳。建议HBsAg 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912 月龄时(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1 个月后)检测HBsAg 和抗-HBs,如果没有产生保护性抗体,再按“0-1-6”程序接种3 剂次10μg 酵母或20μg CHO 乙肝疫苗。如果孕妇分娩前HBsAg 情况不明,应尽快抽血进行化验。当测试结果未知时,新生儿在出生后12h 内接种第1 剂次10μg酵母或20μg CHO 乙肝疫苗,暂不注射HBIG。一旦化验结果证实母亲为HBsAg 阳性,新生儿应在出生后7d 内尽早注射HBIG(剂量≥100IU)。间隔1 个月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剂次10μg 酵母或20μg CHO 乙肝疫苗。
2.体重<2kg 新生儿。
母亲HBsAg 阴性,出生体重低于2kg的新生儿在1 个月龄或体重超过2kg时开始接种第1 剂次10μg 乙肝疫苗,间隔1 个月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剂次10μg 乙肝疫苗。母亲HBsAg 阳性或HBsAg 的情况未知时,出生体重低于2kg的新生儿可在出生后12h 内注射HBIG(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 酵母或20μg CHO 乙肝疫苗,然而,在出生时接种的疫苗剂次不应计算在必须的3 剂次程序内。在1 个月龄时按“0-1-6”程序重新接种3 剂次10μg 酵母或20μg CHO 乙肝疫苗,即1 月龄、2 月龄和7 月龄分别接种第1 剂次、第2 和第
3 剂次乙肝疫苗。
(二)青少年儿童。
对未接种或接种史不详的青少年儿童按“0-1-6”程序补种3剂次10μg 及以上剂量乙肝疫苗,未全程接种的只需用10μg 及以上剂量乙肝疫苗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三)成人。
按照“0-1-6”程序接种20μg 及以上剂量乙肝疫苗。
四、意外暴露后HBV感染的预防
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一)血清学检测:应立即进行HBsAg、抗-HBs等乙肝标志物、ALTAST检测,并建议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二)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 IU/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10 IU/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剂次20mg乙肝疫苗,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次20mg乙肝疫苗。
五、接种前和接种后检测
接种前不需血清学筛查。乙肝疫苗的成分分析和对各类人群乙肝疫苗免疫实践证明,接种乙肝疫苗前不筛查是安全的。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指出对感染过和未感染过HBV 者接种乙肝疫苗都是安全的。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不筛查是安全的。WHO不建议常规接种前进行血清学检测。建议成人接种按照知情同意,自愿接种原则,接种前可不进行血清学筛查。常规接种后免疫力检测是没必要的。一般人群不需要在接种后进行抗-HBs 检测,但对高危人群建议进行抗-HBs 检测,如抗-HBs10IU/L,建议再全程接种3 剂次乙肝疫苗。以下人群应考虑开展接种后检测:
(一)因职业原因可能感染HBV 的人群;
(二)HBsAg 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
(三)长期血液透析患者、HIV 感染者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者;
(四)HBsAg 阳性的性伴侣或针头共用者。
六、接种后无应答的处理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绝大多数接种者体内可产生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但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其他原因,少数接种者对疫苗接种无应答(抗-HBs10IU/L)。对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剂次;对3 剂次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 剂次,并于第2 次接种3 剂次乙肝疫苗后1-2 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成人可接种一剂次60μg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