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主题 > 消毒与杀虫消毒与杀虫 

患“油耳”才需挖耳垢

信息来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11-08-05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抠鼻子、挖耳朵这些小习惯很多人都有,人们用来挖耳朵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挖耳勺、棉棒、火柴棍甚至曲别针……然而挖耳朵这个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却可能对耳朵健康甚至听力都有损害。耳科专家目前又为耳屎(耳垢)正名,耳屎不是坏东西,如果不是患有油耳,挖耳朵绝对不可取。

北京同仁医院耳科夏寅告诉记者,耳屎,学名为耵聍,是外耳道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的黏稠液体,里面其实富含许多人们想不到的成分,如氨基酸、免疫球蛋白等。因此耳屎可以起到保护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并能发挥抑菌和杀菌的生理功效。此外,耳屎还能阻挡灰尘、小飞虫等进入外耳道,保护我们的鼓膜。

夏寅指出,其实挖耳朵纯属多此一举,这是因为人的耳朵有自净作用,一般情况下,耳屎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下颌运动,借助耳道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再干燥成痂、自动排出。

说起挖耳朵这种坏习惯可能诱发的耳朵疾病,其实根本不是耸人听闻。夏寅指出,挖耳朵时尖锐的挖耳器具或粗暴的挖耳方式,经常会引起外耳道的损伤甚至出血。如果挖耳朵时用力过度,还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鼓膜,长期反复刺激可引起外耳道充血、肿胀,细菌也就乘机而入。而且,由于挖耳朵时经常来回刮,还会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会形成外耳道疖肿和外耳道炎。最值得警惕的是,经常挖耳,反复刺激外耳道还有诱发中耳癌的危险。 

 不过,夏寅也指出,不是所有人的耳屎都可以置之不理的。因为少数人耳内耵聍腺分泌旺盛、外耳道上皮脱落较慢,耵聍不表现为块状,而是黏稠的液体,被称为湿性耵聍,俗称油耳。这种情况是生理性的,属正常现象,但有湿性耵聍的人如果长期不清理外耳道,可能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因此最好到医院请专科医生使用专门器械取出。

 如果自己挖耳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一是最好用棉棒,轻轻在外耳道口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让耵聍自行排出,避免使用指甲、铁扦等尖锐物挖耳。而且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间隔可适当短一点。最后,医生提醒,如果湿性耵聍还伴有异味,就可能是耵聍腺细菌感染,最好到医院就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