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主题 > 消毒与杀虫消毒与杀虫 

秋季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信息来源:有害生物网 发布时间:2013-12-1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随着秋季来临,气温变化幅度较大、空气湿度较低,是肠道、虫媒和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做好秋季传染病防控,增强公众防病意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山东省卫生厅于近期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秋季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进行了分析研判,并形成了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防病信息提示。现通报如下:

  一、 全省秋季传染病形势分析

  ㈠肠道传染病。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轮状病毒腹泻、伤寒(副伤寒)、痢疾等。近年来我省报告病例数总体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无明显聚集或暴发疫情发生。2003年以来,我省局部地区时有伤寒暴发,全省发病率明显上升,近年来的暴发调查显示,流行以甲型副伤寒为主,流行病原谱发生变化,出现了耐药菌株,且流行因素尚不完全明确。今年我省降水较往年偏多,且目前已进入伤寒、副伤寒高发季节,根据既往疫情分析和处置经验,仍需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历年报告病例较多的局部高发地区和近期病例报告增多的地区,要加强对环境、食品、水源和重点人群的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分析预测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发现暴发疫情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控制疾病传播。医疗机构如果出现某种类似症状病例增多时,要及时向当地疾控机构反映情况。

  ㈡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一般为气温较低的秋冬、冬春季节,近年来我省逐渐进入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的高发期。根据历年疫情特点分析和气象预测,今年秋冬季我省气温可能较往年偏低,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另据专家分析,鉴于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情况,预计今年秋冬季会继续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有可能出现甲型H1N1流感与其他亚型流感并存现象。各地应提前做好防控准备工作,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医院、人群聚集场所等重点地区、重点部门的疫情监测,做好健康教育,适时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接种工作,及时处置局部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㈢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秋季是流行性出血热、恙虫病、斑疹伤寒等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其中流行性出血热为我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恙虫病、斑疹伤寒历年发病率水平较低。此类传染病具有多途径传播的特点,可通过鼠类、人虱、蚤类、恙螨等媒介传播,要采取以科学防鼠灭蚤、预防接种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对病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

  ㈣其他类型疾病。夏秋季也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人员聚集的场所和单位更容易造成传播。近期我省的局部地区病例较往年增多。各地应该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做好个人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降低发病率。

  二、预防秋季传染病的一般原则

  对于如何预防秋季高发疾病,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饮食和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变味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的食物。二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在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减少不必要的公共场所聚集活动。三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和污水处理,确保供水安全。四是对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要及时并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三、近期需重点关注和防控的传染病

  ㈠轮状病毒腹泻。轮状病毒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道感染性腹泻,是引起秋季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体。每年9月份到次年1月份是秋季腹泻的流行季节,其中1012月是流行高峰期。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以1岁半以下婴儿多见,且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是秋冬季引起小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成人也会感染秋季腹泻,症状与儿童的症状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一般23天即可痊愈。

  该病在临床上有三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患儿往往起病急,开始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有咳嗽、流清鼻涕等“感冒”症状,同时伴有频繁呕吐,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随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腹泻,少则一天数次,多则数十次不等。大便呈清水样或蛋花汤样,有时呈白色米汤样,一般无腥臭味。严重腹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促发营养不良。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进而危及生命。临床治疗主要为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尚无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轮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幼儿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和玩具等物品而感染。为防止孩子发生秋季腹泻,家长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另外孩子的奶瓶、饭碗每天都需要用开水消毒,毛巾、玩具等也要及时消毒;要保持宝宝身体的清洁干爽,及时换尿布,并用温水冲洗臀部;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防止继发感染;有条件的家长,根据需要可到疾控部门为宝宝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腹泻症状,进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尤其是重症腹泻唯一和最经济的手段。轮状病毒疫苗的免疫接种对象为2个月以上的儿童,主要为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接种方式为口服;免疫程序为每次一剂,每年免疫一次。发烧、患严重疾病、胃肠疾患、严重营养不良、有免疫缺陷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不要接种或暂缓接种。

  ㈡伤寒(副伤寒)。伤寒的病原菌既往称为沙门菌,现又称肠道沙门菌属肠道血清型沙门菌;副伤寒主要为甲型副伤寒、乙型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型沙门菌引起。

  本病临床症状可分为五期:1、潜伏期,为3-42天,平均12-14天,副伤寒潜伏期较短,为2-15天,常见6-8天。2、初期,发病第1周。起病缓慢,发热、畏寒、头痛、腹胀、食欲减退、轻度腹泻等。体温7日内达39-40。3、极期,发病第2-3周。典型病人表现为持续高热(39℃以上)、相对缓脉(脉博与发热不呈比例上升)、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食欲减退、舌苔厚腻、“伤寒舌”、玫瑰疹、肝脾肿大。但近年来的多数病人表现不典型,主要是持续发热,热程明显缩短,伤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等少见。4、缓解期,发病第4周。病情开始好转,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食欲好转。应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5、恢复期,发病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食欲亢进、多汗。

  伤寒、副伤寒是经口传播的肠道传染病,通常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而传播。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全程治疗,严格管理。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讲,要特别注意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有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烧病人,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㈢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和寄生宿主是小型啮齿类动物,我省的传染源主要是野栖的黑线姬鼠、大仓鼠和背纹仓鼠,家栖的褐家鼠、小家鼠等。本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尤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居多。全年均可发病,我省出血热疫区为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的混合型疫区,目前以秋冬季发病为主。

  本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典型临床症状为“三红三痛征”:“三红”:颜面、颈部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或全身疼痛无力;眼球结膜水肿,眼睑和面部浮肿;口内软腭、咽部及眼睛球结膜出血,腋下、胸背部皮下出血,形如搔抓样。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采取以科学防鼠灭鼠、预防接种出血热疫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要注意生活和工作场所的防鼠灭鼠和饮食卫生,高危适龄人群应接种出血热疫苗,一旦误食鼠类污染的食物或被鼠类咬伤或抓伤,要及时清理伤口。

  ㈣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儿童、成人均可发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本病往往被忽视,但妇女怀孕早期感染风疹,则可能危及胎儿,导致流产、死胎或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风疹的预防主要以接种风疹疫苗为主,日常应做好个人卫生,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孕妇应避免接触风疹患者,有条件的可在怀孕前3个月接种风疹疫苗。

  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病原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新型肠道病毒70型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本病夏秋季节流行,特点为潜伏期短,起病急骤,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传播快,发病集中。主要症状表现为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12周,一般无后遗症,个别病例在结膜炎后出现下肢运动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预防措施是讲究个人爱眼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做好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病人洗脸用具严格隔离使用,每日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污染物煮沸消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