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至12月,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相继出现诺如病毒暴发,均与诺如病毒新变异株GⅡ.4 Sydney 2012有关[1]。2013年1月8日至1月22日,广东省广州、佛山、深圳三市四地共报告4起诺如病毒暴发,感染人数累积480人,包括实验室确诊34人,其中2起发生在大学校园,2起在工厂;1起明确为食源性传播,剩下3起传播途径尚不明确(疑似水源或食源性传播)。实验室对暴发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测显示4起暴发均为GⅡ.4 Sydney 2012 新变异株。新变异株在全球范围内已取代既往流行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并可能具有导致全球暴发流行时间提前、暴发感染人群更多等特征,当下诺如病毒感染和疫情的流行趋势需引起关注。
诺如病毒简介
诺如病毒属杯状病毒,又名诺沃克病毒,源于196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诺沃克的一所学校引起的一次胃肠炎暴发,之后被改名为诺如病毒。目前,诺如病毒有5个种,其中3个种能感染人类。在这3个种中已经确认有25个型,而新亚型也在不断涌现,这使得疫苗开发变得困难。诺如病毒很难灭活,它们存留在物体表面数天或数周后仍然可以感染人类。它们可以在冷冻、加热(未彻底煮熟食物)条件下生存,甚至与一些消毒剂共存。诺如病毒携带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带有数十亿病毒颗粒,少量病毒颗粒(少于100个)即可引起感染。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缺乏持久的免疫力(约8周至3个月),并且产生的免疫力对诺如病毒其他变异株无保护作用[2]。美国每年诺如病毒可导致70,000人住院和800人死亡,造成2.84亿美元医疗负担[3]。
诺如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诺如病毒可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恶心和腹痛,潜伏期多为24~48小时。儿童患者表现为呕吐为主,成人患者腹泻较多[4]。大多数感染者在1~3天后好转,但小孩、老人和低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导致严重脱水[5]。
诺如病毒感染的诊断[6]
1.临床诊断病例:主要依据流行季节、地区、发病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在一次腹泻流行中符合以下标准者,可初步诊断为诺如病毒感染:
(1)潜伏期24~48小时;
(2)50%以上发生呕吐;
(3)病程12~60小时;
(4)粪便、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
(5)排除常见细菌、寄生虫及其它病原感染。
2.确诊病例:除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条件外,在粪便标本或呕吐物中检测出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的治疗[6]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诺如病毒胃肠炎预后良好。脱水是主要死因。对严重病例, 尤其是幼儿及体弱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 应及时输液或口服补液, 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诺如病毒传播方式
已知诺如病毒传播途径有三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食源性传播和水源性传播。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主要可以通过粪口途径、吸入或摄入混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在封闭的环境中,如日托机构、疗养院、学校和游船,诺如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其次,食源性传播是指以受污染的食物为病毒载体导致人群生病的传播途径[3]。在美国,已知病原体的食源性疾病中由诺如病毒引起的疾病占50%。诺如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关联性较大的食物主要有生的或未煮熟的绿叶蔬菜、新鲜水果或坚果(常出现在三明治、沙拉中)、贝壳类。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新鲜农产品被诺如病毒污染是很常见的,因此如果进食了未煮熟或生产、加工过程中被污染的食品都有可能引起诺如病毒感染。例如,澳大利亚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暴发的诺如病毒感染疫情与进食进口的冷冻牡蛎有关,而2012年10月德国一万多学童上吐下泻的食物中毒案件可能与诺如病毒污染的草莓有关[3]。
如何预防食源性传播的诺如病毒暴发?
首先,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厨工。在集体饭堂里,如果厨工携带病毒,很容易污染其接触过的食物和饮料,并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在美国53%的食源性诺如病毒暴发污染源是被病毒感染的厨工。为了预防诺如病毒暴发,厨工应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避免裸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厨工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应该避免进入厨房和制作食物。
对于广大市民而言,目前尚未有疫苗可以预防诺如病毒感染。预防诺如病毒的传播首先应注意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水仔细清洗双手;第二,彻底清洗生食的水果和蔬菜,食用牡蛎和其他贝类要彻底煮熟;第三,出现腹泻、呕吐症状时不要为别人准备食物;第四,呕吐或腹泻后应清洗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和衣物。
参考文献:
[1] Indications for worldwide increased norovirus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emergence of a new variant of genotype II.4, late 2012. 2013. (Accessed 1, 18, at http://www.eurosurveillance.org/ViewArticle.aspx?ArticleId=20345.)
[2] T.A. Parrino. Clinical immunity in acute gastroenteritis caused by Norwalk agent[J]. N Engl J Med. 1977, 297(2): 86-89.
[3] M.E. Wikswo, A.J. Hall. Outbreaks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Transmitted by Person-to-Person Contact - United States, 2009-2010[J]. MMWR Surveill Summ. 2012, 61(9): 1-12.
[4] 林健东, 杨北兵, 陈静浓. 诺如病毒感染国内外研究进展[J]. 预防医学论坛. 2010, 16(8): 732-734.
[5] A J Hall, V G Eisenbart, A L Etingüe. Epidemiology of Foodborne Norovirus Outbreaks, United States, 2001-2008[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18(10): 1566-1573.
[6] 卫生部办公厅.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治方案(试行)[J]. 医药导报. 2007, 26(3): I.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