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主题 > 食品安全 > 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 

大海游泳当心海洋弧菌杀人 夏秋季易被感染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13-07-02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夏至已过,气温逐渐上升。投入大海的怀抱,享受海水、享受海鲜是人们夏日最佳选择之一。但是,一些感染海洋弧菌致死的病例报道给欢乐的假日海滩蒙上了一层阴影。如去年台湾一女子被海虾刺伤感染海洋弧菌,尽管采取了截肢措施,患者仍不治身亡;前不久大陆一男子被海鲈鱼刺伤感染了嗜水气单胞菌,虽然被救活,但也付出了失去肢体的代价。

海洋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是海洋中最常见的弧菌科细菌,广泛分布于近岸海域的海水、海洋生物的体表和肠道中。其中,海洋弧菌是海水和许多海洋生物的正常或有益菌群成员,有许多海洋弧菌是养殖虾类和鱼类的重要病原菌。严格来讲,导致台湾女子感染死亡的是海洋弧菌大家族中的创伤性海洋弧菌,是最常见的海洋杀手。

创伤性海洋弧菌是主要的海洋致病细菌之一,首例人感染病例于1979年报告,同年被正式命名。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创伤性海洋弧菌感染病例,如美国自1996~2010年累计报告1600余例,病死率达30%;台湾地区自2003~2010年累计报告近100例,病死率高达60%;丹麦、西班牙、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浙江等地也报告了感染病例。

创伤性海洋弧菌大多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的海洋地区,且自然生存于河海交界处,需要一定盐分(0.7%1.6%)和适宜的温度(2040℃)才可生长。人感染创伤性海洋弧菌和海水污染无关。所致感染病例多在夏秋两季,一方面夏秋季水温较高,适合海洋弧菌的生长和繁殖;另一方面,人们和海洋接触的机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增加。

人感染海洋致病细菌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二是通过食用含有海洋细菌的海产品而感染,如生蚝、蚌类、生鱼片、螃蟹等。

以海洋弧菌为例,若细菌从伤口侵入,12小时内就可发病。先是皮肤伤口红肿、发紫、疼痛、出现水疱,随即形成坏死性筋膜炎、蜂窝组织炎而溃烂,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而经消化道感染者,潜伏期相对较长,通常在24小时~4天发病,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重者出现寒战、高热等败血症表现,可因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而死亡。

海洋细菌之所以致病力很强,是因为它们可以产生许多毒素,如溶血素、热稳定肠毒素等。而溶血素是病原弧菌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毒素之一,能够导致红细胞膜破裂,使得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此外,它还可作用于多种其他类型的细胞,进而引起组织损伤而增加其毒性。海洋弧菌一旦进入血液,致死性很强,但免疫正常的人感染后却很少发病,即便发病症状也轻;患有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或长期酗酒者感染后,病死率极高。

海洋致病菌破坏力极强,病情进展极快,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就医和正确处置,如局部伤口消毒、清创处理,及时给予敏感抗生素等。如果坏死性筋膜炎发展迅速,则需要将溃烂部分挖掉,将其切除,甚至截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