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况
新中国成立前,沙眼患病率非常高,平均约60%,农村高达75%以上,是致盲的首位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对沙眼开展了广泛的防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现在沙眼的发病率已大为降低,是学生常见病中防治效果最为显著的疾病之一。2000年我国城乡沙眼的患病率为7.5%和8.0%,相对1992年的15.88%和17.87有所下降。2005-2008年,深圳市中小学生沙眼患病率为3%~5%,达到了《全国学生沙眼综合防治方案》控制沙眼患病率在5%以下的目标。
二、什么是沙眼
1定义: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感染沙眼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卫生习惯引起病原体的传播。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较易流行,蔓延,造成危害。沙眼感染晚期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倒睫,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2 分期:根据1979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提出的沙眼分期试行方案,按照病程发展进程,沙眼分为3期。
Ⅰ期(进行期):上穹隆和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变;
Ⅱ期(退行期):上穹隆和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变,同时出现瘢痕;
Ⅲ期(完全结瘢期):仅有瘢痕而无活动性病变。
三、有何症状
沙眼潜伏期约为5~12日,通常侵犯双眼。多发生于儿童少年时期。
多为急行发病,病人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很多粘液或粘液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在流行地区,常有重复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变为显著,视力减退。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四、如何预防
沙眼主要通过接触传染,预防重点是防止接触感染。
1积极治疗现患者:是预防沙眼传播的最主要措施。在治疗儿童少年患者的同时,还应抓紧治疗保教人员和家长中的现症者。治疗沙眼主要使用利福平、四环素族、金霉素等抗生素。近年来各地通过临床观察证明,酞丁安滴眼液对沙眼疗效显著。滴眼药水应一人一支,不能混用。施治者在点眼药前须洗净双手,防止衣原体通过污染手带入眼内。
2加强健康教育:向学生、家长、教师传授有关沙眼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注意培养儿童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如勤洗手,流动水洗脸,不共用毛巾和脸盆,不用脏手、衣服或不干净的手帕擦眼睛等。
新中国成立前,沙眼患病率非常高,平均约60%,农村高达75%以上,是致盲的首位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对沙眼开展了广泛的防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现在沙眼的发病率已大为降低,是学生常见病中防治效果最为显著的疾病之一。2000年我国城乡沙眼的患病率为7.5%和8.0%,相对1992年的15.88%和17.87有所下降。2005-2008年,深圳市中小学生沙眼患病率为3%~5%,达到了《全国学生沙眼综合防治方案》控制沙眼患病率在5%以下的目标。
二、什么是沙眼
1定义: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感染沙眼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卫生习惯引起病原体的传播。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较易流行,蔓延,造成危害。沙眼感染晚期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倒睫,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2 分期:根据1979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提出的沙眼分期试行方案,按照病程发展进程,沙眼分为3期。
Ⅰ期(进行期):上穹隆和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变;
Ⅱ期(退行期):上穹隆和上睑结膜有活动性病变,同时出现瘢痕;
Ⅲ期(完全结瘢期):仅有瘢痕而无活动性病变。
三、有何症状
沙眼潜伏期约为5~12日,通常侵犯双眼。多发生于儿童少年时期。
多为急行发病,病人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很多粘液或粘液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在流行地区,常有重复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变为显著,视力减退。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四、如何预防
沙眼主要通过接触传染,预防重点是防止接触感染。
1积极治疗现患者:是预防沙眼传播的最主要措施。在治疗儿童少年患者的同时,还应抓紧治疗保教人员和家长中的现症者。治疗沙眼主要使用利福平、四环素族、金霉素等抗生素。近年来各地通过临床观察证明,酞丁安滴眼液对沙眼疗效显著。滴眼药水应一人一支,不能混用。施治者在点眼药前须洗净双手,防止衣原体通过污染手带入眼内。
2加强健康教育:向学生、家长、教师传授有关沙眼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注意培养儿童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如勤洗手,流动水洗脸,不共用毛巾和脸盆,不用脏手、衣服或不干净的手帕擦眼睛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