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近40%体重正常成人的体脂肪过量”、“每5个国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日前,《国民健康报告(2012)》(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在超重与肥胖、高血压、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领域,健康问题较为严峻。
该报告基于最近一年来近十万份居民的实际健康检测数据提炼而成,由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程指导,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省营养学会、汤臣倍健营养与健康中心联合发布。
“隐性肥胖”警报拉响.报告显示,本次调查中男性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37.65%和11.85%,女性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7.09%和8.76%。无论男女,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这意味着,中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发病率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仍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从人群统计来看,男性在20-34岁之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急剧升高,并于45-49岁达到最高。随着中小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和肥胖发病率也正在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的大中小城市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没有显著差别,肥胖呈现出全国蔓延的趋势。
“男性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山大学营养学系主任、广东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朱惠莲教授表示,青壮年劳动力是肥胖高发人群,这与青壮年男性家庭社会压力大、应酬多以及其他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超重及肥胖率急剧上升,已成为困扰我国国民最为广泛的慢性健康问题之一,但伴随其间的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危险因素——隐性肥胖。
“‘隐性肥胖’即体重并不超标,但身体中的脂肪量却超过了标准,比如,男性体脂肪率超过20%,女性超过30%。”广东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汤臣倍健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罗海吉教授指出,随着对国民肥胖问题调研的深入,发现部分人体质指数在标准体重范围内但脂肪率超标。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本次参检人群中,男性、女性的体重正常率分别为46.06%和56.06%,但在这批体重正常人群中,隐性肥胖检出率达39.44%,其中男性隐性肥胖检出率更高达50.54%,女性的隐性肥胖检出率为28.45%。这意味着,每五个正常体重者中就有两个暗藏着“隐性肥胖”危机。
让身体保持“收支平衡”.朱惠莲表示,“隐性肥胖”的危害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研究证实,过量脂肪组织会导致雌激素和炎性因子异常增高,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如男性前列腺癌和女性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慢性疾病。
“隐性肥胖的人看上去身材匀称,但实际上肝、胰、胃、肠道等内脏的周围和内部已经堆积了大量的脂肪,隐性肥胖不仅容易演变成超重和肥胖,更会因为脂肪组织长期过量对健康构成潜在危险。”朱惠莲表示。
罗海吉则指出,有近40%的体重正常成人的体脂肪过量,尤其是男性群体,其隐性肥胖检出率超过50%,这显示这部分体重正常人群潜在慢性疾病的危险,应作为慢性疾病的易发群体,给予关注和健康生活保健指导。
罗海吉建议,要想远离“隐性肥胖”,最重要是通过膳食控制与运动让身体保持 “收支平衡”,从而达到营养健康的状态。
一方面,控制总能量摄入,平稳减去体内多余脂肪。对于成年肥胖者,可将膳食总能量降低到原来水平的60%左右,保证体重平稳下降,以每周平均下降0.5kg-1kg为宜。此外,进行营养与健康的调节,比如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量,限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充足供给;适当饮水,限制盐的摄入;选择合适的运动长期坚持;矫正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等。
五个人一个高血压.报告还显示,曾经是“老年人专利”的高血压,已经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青壮年已经成为最为“鸭梨山大”的高血压一族。
统计结果显示,全国2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检出率为20.21%;其中男性高血压检出率为22.65%,女性高血压检出率为17.80%。除此以外,无论男女,在25岁以后血压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并于50岁开始高血压检出率显著超过同性别人群的平均水平。
“这一调研结果与临床接诊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北京天坛医院刘玄重教授在对报告进行解读时表示,作为“老人病”的高血压,近年来频频盯上中青年群体,因高血压前来就诊的三、四十岁白领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了少年儿童患者,这一趋势令人惊心。
在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时,朱惠莲表示,一方面随着肥胖人群基数的增大,肥胖人群更易发生高血压;另一方面,高血压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如不少青壮年白领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这都容易导致神经紧张和血管收缩,增加高血压发生的风险。
除了高血压的年轻化趋势值得关注外,报告中反映的高血压地域发展趋势的新特点,也引起了专家们的普遍关注。
一般来说,由于气候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北方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会远远高于南方人群。本次报告亦显示,东北地区男性的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受检人群的平均水平。但与过去一般认知稍显不同的是,结果发现,无论男女,华东、中南地区的高血压检出率均高于同性别人群的平均水平,并以中南地区高血压检出率最高。专家认为,这一新的分布特点值得关注,这意味着高血压不再是北方人的专利,高血压的高发率已经蔓延至全国。
对此,朱惠莲表示,高血压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虽然南北地区饮食、生活习惯的不同曾造成高血压患病率的南北差异,但目前现代人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普遍存在营养失衡问题,缺乏锻炼运动,高血压成为全体国民的常见慢性病已经成为现实。
专家认为,高血压的“南北贯通”趋势令人担忧,随着高血压人群基数的扩大,有可能更为迅速地从北往南蔓延,在全国大范围爆发,应当尽快拉响警报。
预防高血压重在营养干预.高血压袭来,让人心惊胆颤的不仅仅是血压计上飙升的数字,其诱发的各种凶险的心脑血管疾病,才是埋藏在身体内的“炸弹”。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高血压病房和研究室主任孙宁玲教授介绍,我国高血压病现状具有“三高三低”特点:“三高”即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低”即低知晓率(30.6%)、低治愈率(24.7%)、低控制率(6.1%)。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据介绍,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刘玄重表示,作为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病和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与各种慢性病关系都十分密切。
罗海吉表示,当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因此重视高血压的防治,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非常重要。“建议人到中年以后要定期测量血压,特别是体重超标者、脑力劳动者、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者、吸烟酗酒者、习惯嗜重盐者以及精神压力大、不喜运动者更应如此。”
“千万不能凭感觉认为自己很健康,没有患高血压,因为高血压在早期绝大多数无任何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就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此时治疗起来就相当困难了。”罗海吉提醒道,在个人的防控方面,可以通过控制体重、控制食盐摄入、缓解压力、适当运动、保持理想体重等方面进行预防,同时食用含钾、钙、镁的食物有利于降低血压。
“人体要很健康,需要大约42种营养素,哪一种都重要。这就像一辆汽车,方向盘、轮胎重要,里面的螺丝钉同样重要。”在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洪昭光教授看来,粗粮细粮,荤的素的,甜的咸的,干的稀的,红的黄的,绿的黑的,什么都要吃,量七八分饱,才能保证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