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睡前泡脚,胜过补药”,中国医学认为“足是六经之根”,对应五脏六腑。脚部保健有助全身健康,现在正值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更适宜在家“中药泡脚”,达到无病健身的效果。
足底经络穴位60多个.泡脚又称足浴,足浴疗法的作用主要是借药物热力直接透达,用来浸润、温煦足底反射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黄启辉解释,人体十二经脉中足三阳经终止于足,足三阴经起始于足,分布于脚踝关节部位的经络穴位多达60多个,比如脚底部“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第一个穴位,临床上经常按摩此穴可以具有交通心肾、宁心安神的功效,能很好地改善睡眠。
黄启辉表示,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也有对应观点,人体的双足客观存在着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区域,即反射区。通过刺激这些反射区就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自我保健的目的。
泡脚适用范围较广,一般人都可以用,都市白领,各类亚健康人群更可以用泡脚来舒缓疲劳,改善睡眠。尤其对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者,如高血压的头痛眩晕、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后遗症、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脉管炎、更年期综合症、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神经官能症、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患者等。
中药泡脚需辨证看待.我们日常泡脚简单的可仅用热水或盐水,不过对中医情有独钟的广东人更关心如何用中药材泡脚。黄启辉介绍说,中药泡脚是根据中药辨证施治原则,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适宜的药物,用水煎取汁液后浸泡双脚,通过药物对足部反射区和穴位的刺激渗透作用,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脚部吸收。中医认为泡脚疗法有疏通经络、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整体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它能够清除人体血液垃圾和病变沉渣,起到清洁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
黄启辉还谈到,临床上有不少女性用中药泡脚来缓解痛经症状,但建议最好能够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别自己乱用中药泡脚,女性经期出现的问题比较复杂,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药泡脚,不但不会起到舒缓的作用,还可能会加重痛经等症状。其他人群泡脚也一样要辨清自身体质,然后再配合适合的药材保健。
在此建议女性月经期可以用温水或生姜水泡脚,但水的温度不宜大高,应控制在40℃为好,黄启辉称,生姜熬水泡脚具有祛风散寒,舒经通络的作用,时感冒鼻塞病人有很好作用。此外风湿关节疼痛,寒性痛经也可用姜水来泡脚。
泡脚剂量、时间有讲究.中药泡脚也应依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组方,不过由于是外用,剂量可加大,如果正在吃中药的人,用煎过的中药渣来泡脚也有作用,可以物尽其用,不浪费。泡脚还应注意卫生,最好以家庭为主,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坚持不断才能受益。
一般来说足浴时间最好是在晚饭后1小时开始或临睡前,每次泡脚的时间一般以30-45分钟为宜。用于养生保健每次可以浸泡30分钟左右;用于治疗每次可以浸泡45分钟左右。如风寒感冒、寒性胃痛、虚寒咳喘等病症均可浸泡45分钟左右。日常的养生保健,每天浸泡1次即可,用于祛病治疗,每天浸泡2-3次。
儿童中药泡脚不适宜.黄健辉还提出一些细节需要注意,一个是泡脚水温以45℃左右,感觉微烫为好。水温过高,易发生烫伤,通常从40℃开始,逐渐增至50℃,不应超过60℃。饭后即用热水泡脚会因水温的刺激,使皮肤和下肢血管膨胀,胃肠中的血液相对减少,妨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在餐后半个小时泡脚为宜。他还提醒,年老体弱者、高血压患者不宜泡脚太长时间,如果出现脚部皮肤感染,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发热期,严重心脑血管病及精神病患者均不宜用热水泡脚。
中药足浴虽有养生保健作用,但不适合孩子长期去泡。黄健辉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各种功能不健全、不稳定,长期用热水给儿童泡脚,会给神经、血管的功能带来一些影响,不利于足部的健康发展。由于热水泡脚能使人血液循环加快,身体消耗热量增加,空腹时人的糖元贮量较少,易发生低血糖,需要防范,至于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心慌等情况,应暂时停止泡脚,马上躺在床上休息。另外,泡脚用力搓擦皮肤可造成皮表和皮下组织损伤,引发细菌感染,所以泡脚时忌用力搓擦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