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视力问题、龋齿、肥胖、孤独、爱哭爱吵闹、吮拇指和咬指甲……不少学龄前幼儿有诸如此类的健康问题,让家长大伤脑筋。深圳市妇幼保健医院近两年对深圳市学龄前儿童所做的健康体检调查统计显示,肥胖、贫血和心理行为问题是深圳市学龄前幼儿三大主要健康问题,近10个幼儿就有1个“小胖墩”,且幼儿肥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而孩子存在发育、心理行为问题也会对家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需引起各方重视。
◎病因营养过剩,缺乏运动。社会环境变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儿童学习负担加重等原因,使儿童肥胖发生率不断增加。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刘一心介绍,近两年来,该院对全市幼儿园的幼儿进行体检调查发现,有8%左右的幼儿体重超标,且这个比例每年还在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小胖墩”越来越多了。
刘一心表示,造成幼儿园“小胖墩”日益增多的根本原因是小孩营养过剩,长期摄入的营养超过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过多的能量就会转变成脂肪在体内贮存起来,表现为体重的增长远远超过身高的增长,由此导致体重过重,也就是肥胖;其次是缺乏运动,受生活环境等影响,一些孩子日常活动量非常少,吃得多,动得少,导致肥胖。
幼儿时期的肥胖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将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肥胖不但影响儿童的健康,还将导致成年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胆囊炎、胆结石、痛风和某些肿瘤发病率增加,或者成为这些疾病发生的诱因。
■治疗和保健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刘一心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小胖墩”的治疗和保健措施应以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为主,切忌采用成人减肥的方法,“饥饿减肥、抽脂或吃减肥药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体重超过标准或有肥胖倾向时,要及时采取饮食及运动等控制体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采取低能量的平衡膳食,在食物的选取上,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脂肪、油炸的食物。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坚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肥胖贫血◎病因饮食结构不合理。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导致儿童营养缺乏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维生素B1、铁、叶酸缺乏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等。深圳幼儿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贫血,一种是地中海贫血,另一种是营养性贫血。广东是地中海贫血高发地区,主要是先天遗传。营养性贫血主要与饮食习惯有关,血细胞的造血功能需要铁元素和维生素B1和B2,膳食结构不合理或偏食、挑食及零食过多等,导致铁和维生素的摄入少,引发缺铁性贫血,比如有的小孩光吃蔬菜,不吃动物蛋白,容易患上营养性贫血等。
煲汤是广东的一大饮食特色,也是广东家庭的一大爱好。家里经常煲汤是导致小孩营养不均衡,出现营养性贫血的一个因素。因为,喝汤反而会导致吸收的物质少,一般小孩喝汤只能吸收里面营养价值的20%左右,造成大量的营养价值浪费。
■治疗和保健多吃动物蛋白。贫血儿童的治疗和保健要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来判断。刘一心指出,轻度贫血的孩子,主要从诱发原因上解决,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食、挑食的问题,及时调整营养结构,在多吃蔬菜的同时,也多吃动物蛋白,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少让孩子喝汤,尤其在孩子食量不好时,更加不要让孩子以汤替代正常饮食。
对于重度贫血儿童,则要到医院求医,吃药治疗;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到药店购买一些合适的营养素补充。
◎表现行为及情绪异常。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科主任万国斌在门诊和调查中发现,深圳3至6岁学龄前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情绪的异常,包括语言发育迟缓、社会交往异常、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抽动、攻击性行为、自闭、情绪化等。深圳市妇幼保健医院曾做过筛查,4至6岁的幼儿中,有14.89%的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其中3%—5%的人有语言障碍,3%—5%的人有运动障碍,3%—5%的人有多动症等。在3至6岁的孩子中,爱发脾气的占20%。
深圳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育性疾病,即具有运动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社会交往异常、阅读障碍等。这类疾病的产生与小孩本身生物学发展有关,“这些问题导致小孩在运动、社交、语言等方面要落后于其他孩子,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纠正,以后容易产生问题”。二是情绪问题,表现为胆小、怕陌生人、情绪控制不好、焦虑症、恐怖症等。三是行为问题,如多动症、吮拇指、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行为问题慢慢演变成个人生活行为方式。
这些问题与一般疾病存在一些差异,有的会对家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的会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及时被矫正,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和发育。
■治疗和保健早发现早治疗。3至6岁是幼儿心理行为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发现异常要及时请教医生。但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给孩子贴上标签,而是通过早发现,结合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尽可能帮助孩子矫正问题,使其健康成长。
万国斌说,幼儿发生心理卫生问题其实不奇怪,但不能轻视,因为这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根基,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发现问题及早矫治,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这对家庭和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事。“最好在幼儿时期就能发现,如果年纪大了,有的很难去纠正。”万国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