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保护我们的未来”。记者近日采访多家市属医院的内分泌科专家发现,在市属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中青年患者已接近半数,年龄最小的的患者尚不满10岁。
我国糖尿病患者全球最多.糖尿病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四大类慢性病之一,其余三种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
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牵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开展了一项“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调查研究”,共涉及14个省市、4.6万多名成年人。这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9.7%有糖尿病;此外,15.5%处于糖尿病前期。由此推断,我国目前患糖尿病的总人数已达到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有1.48亿。中国已经超越印度,成了全球糖尿病人最多的国家。
运动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管住嘴、迈开腿”是内分泌科医生对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叮嘱。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董彦敏每天接诊30多位糖尿病患者。在她看来,一些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问题就出在饮食控制和运动上。
一般来说,医生根据每位就诊患者的体重、身高制订计划,告诉病人每天摄入的热量应该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以内。但不少病人在具体执行时,容易出现偏差。“汤、粥、水果这些都要计算热量(卡路里),但不少病人只计算了饭量,以为控制好饭量,不吃甜食就可以,而漏掉了计算其他食物。” 董彦敏说。
相比饮食控制,患者中缺乏运动的现象更为严重。一般医生要求糖尿病患者每周运动3~4次,每次半小时以上。而且强调是在餐后休息一段时间进行的运动。“从目前临床工作的情况来看,患者的运动做得很差。”董彦敏透露,“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运动本身不仅可以降糖,运动还可以加强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一举两得。”
她进一步解释,患上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另一种是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对于大部分中青年患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的胰岛功能仍然较好,患病主要是因为出现胰岛素抵抗。运动能很好地减轻胰岛素抵抗,对于中青年患者的治疗十分有效。
她曾接诊的一名3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就诊时体重100公斤。在使用了半年多的药物治疗,并经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锻炼,患者体重下降到了65公斤。在这之后的6年时间里,患者再没有使用药物,只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就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同样,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运动也是十分有效的。有医学研究显示,运动预防糖尿病的有效率达到40%,优于对比实验中使用的任何一种药物。相比中青年而言,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起因于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因此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起到的治疗效果要差于中青年。
董彦敏告诉记者,十多年以前,医院接诊的40~5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居多,而如今,30~40岁的患者不少,接近就诊患者的半数。她遇到的年龄最小的糖尿病患者只有8岁。抛开遗传背景等先天因素不谈,不良生活方式,比如:高蛋白、高热量的摄入,不运动是造成中青年人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后天因素。
早治疗防止并发症出现.“对于中青年患者来说,糖尿病的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帆提醒,糖尿病早期病程可长达四五年,如果此时不进行治疗,病情就会继续发展,渐渐出现视力下降、皮肤容易感染溃烂等并发症。等到出现并发症后再进行治疗,不仅治疗效果不如早期,而且花费也更多,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已经不可逆转。
在糖尿病患病早期,并没有什么症状。要想发现早期糖尿病,需要测量餐后2小时血糖。而例行的体检测量的只是空腹血糖,这会“漏掉”不少早期糖尿病患者。因此,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最好一年检查一次餐后血糖;对于高危人群来说,每年检查餐后血糖的次数要增加到3~4次。
张帆提醒,有以下表现可能提示患上了糖尿病,例如:口渴、多饮、多尿;视力下降、乏力、泌尿系统易感染等。“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不要迷信偏方。”张帆说,“只要规范治疗,糖尿病患者仍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