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季或初秋,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则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
中暑是指由高温气象条件直接引起人员出现轻症中暑或重症中暑的临床症状,并能排除普通感冒、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可以考虑诊断。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在高温天气里,怎样做可以预防中暑的发生?
首先,应做到大量饮水。在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饮水应少量多次,水温不宜过高。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失去更多的体液。同时,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第二,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大量出汗将会导致体内盐分与矿物质的流失,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必须得到补充以满足人体正常的需求。运动饮料可以帮助人们在流汗的过程中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盐分与矿物质。如果正在进行低盐饮食,在喝运动饮料或服用盐片之前,应当咨询医生。
第三,注意饮食及休息。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但要注意,高温环境下人们更需要摄取足够的热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
第四,穿着合适的衣服并涂抹防晒霜。在户外,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可以佩戴宽帽檐的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SPF15或以上的防晒霜。
第五,仔细计划行程。高温天气里应尽量避免外出。如果一定要在室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并且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避免太阳直晒。
第六,待在凉爽的环境里。高温天气里应尽量在室内活动。如条件允许,应开启空调。如果家里没有空调,可以借助商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避暑。
第七,关心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及儿童、65岁以上或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非传统高温环境作业人员如快递员、绿化工人、环卫保洁人员等。高温天气里,应给孩子穿着清凉、宽松的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对于老年人,社区或家人应至少每天上下午两次上门或电话确认他们的安危。对于高温作业人员,应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并提醒他们密切关注自己是否有中暑的迹象。
第八,一旦有中暑状况发生,应迅速将中暑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如果中暑患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淡盐水、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对于重症中暑病人抢救的关键是降温,可采用冰水、井水、酒精擦洗全身或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等措施,努力使体温回降(若病人出现寒战,应减缓冷却过程,不允许将体温降至38.3℃以下),并及时就近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