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主题 > 环境与健康环境与健康 

拒绝污染,以健康的名义

信息来源:凤凰网 发布时间:2013-10-1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十一长假过后,北京的雾霾情况有所好转,仿佛是对此前流行的段子进行了印证:那些出去旅游的活人都回来了,他们的肺把PM2.5都吸走了。这当然是笑话,雾霾逐渐散去,和短期弱高压导致扩散条件有利有关。但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北京的空气状况堪忧,这也是事实。

很多人用“首都”的谐音“首毒”来称谓北京,这显然是过分夸张了,因为周边河北省诸县市的污染程度更高。据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徐东群介绍,2013年持续大规模的雾霾污染范围涉及了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你看,中国接近一半的人都在“自强不吸,霾头苦干”中,再创“灰黄”。近来频繁进入公众视野的肺癌等疾病的高发,愈加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关注。

据媒体报道,中央领导人对雾霾非常重视,做出了重要批示。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疾控中心将雾霾健康影响监测列入环境卫生监测项目,争取到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今后将通过35年的时间,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网络,掌握空气污染暴露水平及人群健康影响变化趋势,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这是一个迟来的好消息,也许可以把这看做一个拐点。它意味着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中央决策核心层开始从人本的角度,权衡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当然这中间也有些迂回,首先是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然后是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才是健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更具象的健康视角,而非泛泛的空气污染角度,来看待粗放型经济的弊病,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网络,客观上将具有这样的效用。毕竟,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病毒更好地寄居人体扩散。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尤其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人,早已注重环境质量。近些年,更有不少人厌倦北京等大都市的生活,去云南等地小镇久居,这中间原因可以有很多种,空气污染是注定要排在前几位的理由之一。PM2.5是这几年才被舆论高度关注的话题,但空气污染并不是,在申奥之前,北京的污染就曾是全球性话题。北京的做法是关停一部分污染企业,另一部分则进入附近的河北省内。这也是何以高污染城市扎堆河北的重要原因。不独北京如此,很多地方对污染的整治,长期以来都抱持着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由此从健康出发,当天推出的防治空气污染计划,是对这种功利主义治污态度的一次正本清源。

中国疾控中心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监测网络,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它还必须保证自己不致垄断信息,如果监测的数据被冠以“国家秘密”的标签,不令外界自由查阅,或者只是选择性公布信息,都将失去设立这个监测网络的意义。

据报道,我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专家发现,在雾霾天气的时候,儿童、老年人、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易感人群的患病率增加。从120急救中心的数据中他们发现,急救车出诊的次数明显增加。一些医院的数据也显示出,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也都有所增加。空气污染影响健康,早已是一个常识,最关键的还是让这种常识影响进GDP至上的经济发展观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