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食品安全办日前公布了今年4月以来该省多个地市大米镉含量抽检结果,共检出镉超标大米124批次,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和一般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的是,生产“镉米”的农户本身也是受害者,包括湖南等大米产地土壤遭受镉等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土壤遭到重金属污染是导致稻米镉超标的直接原因,镉伴生矿山的开采、金属冶炼和含镉工业废水违规排放造成土壤镉污染,加之土壤酸化,增加了水稻镉吸附。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专家鲁弗斯·钱尼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常情况下,人体中的镉含量有两大来源:一是大米,二是烟草。其中,大米中的镉主要来自土壤,主要是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吸收了土壤中的镉。
广东省食品安全办的通报显示,124批次镉超标大米中,由湖南厂家生产的多达71批次。
事实上,2012年底,湖南省农业厅曾披露,全省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总体已呈现出从局部污染向区域污染发展、从城市郊区向广大农村发展的趋势。2009年全省城郊区、工矿区和污水灌区的产地安全调查以及相关数据初步估算,全省被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5%。
湖南当地大米企业也表示,重金属含量长期以来都没有被列入粮食常规检测项目,从大米产区到销区的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粮食重金属检测环节都缺失。
专家指出,土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几十年累积而成,解决难度较大。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潘根兴教授指出,相比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可能是最难解决的。水流可以带走污染物,修复遭到污染的河流。但污染物质特别是重金属进入土壤后,降解起来非常困难。
专家建议,应及时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相关的管理和执法力度,要求相关行业停止重金属镉的排放,保证土壤不再受镉的进一步污染。此外,在大米种植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污染的程度。其中包括:加入石灰等物质提高土壤的酸碱度;种植某些特殊类型的水稻,它们吸收镉与砷的能力较低;利用生物修复法,种植吸收镉能力强的水稻以及类似的植物来清除土壤中的镉,这些水稻收割后可用于发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