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防控传染病防控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信息来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13-07-2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1.基本特征

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并常伴有呕吐、颈项强直和畏光为特征。该病以前的病死率超过50%。通过使用抗生素、重症监护和支持疗法的改进,病死率已经大大降低,但仍保持在8%~15%。此外,10%~20%的存活病例有长期的后遗症,包括智力迟钝、听力损害和肢体活动障碍。侵袭性疾病以一种或多种临床综合征为特征,包括菌血症、败血症或脑膜炎,后者是最常见的表现。脑膜炎球菌血症或脑膜炎球菌败血症是最严重的感染,表现有淤斑、低血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脏器衰竭。其他形式的脑膜炎球菌疾病较为少见,如肺炎、化脓性关节炎和心包炎。

诊断的金标准是从无菌部位,主要是从脑脊液(CSF)或血液中培养出脑膜炎双球菌。

2.病原体

脑膜炎奈瑟菌,即脑膜炎球菌,是一种革兰阴性、需氧双球菌。奈瑟菌根据其荚膜多糖免疫反应可分成几个血清群。尽管Y群和W135群的比例在不少地区正在上升,A、B和C群仍占全部病例的至少90%。在多数欧洲国家和许多拉丁美洲国家,B群和C群是疾病的主要原因,而在非洲和亚洲则主要是A群。A、B、C、Y、W135和X血清群都能引起暴发,最典型的是A群,它是引起大规模流行的主要病原。

3.流行概况

全球分布,在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全年散发,冬春季节出现发病高峰。

婴儿最容易患脑膜炎球菌疾病。发病在婴儿期后开始下降,但在青少年期和青壮年期又开始升高。除年龄外,其他影响脑膜炎球菌疾病的个人危险因素包括潜在的免疫缺陷,如缺脾者、备解素缺陷症和某种补体成分的缺失。在人群拥挤、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主动和被动吸烟暴露以及同时发生的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可增加患脑膜炎球菌疾病的危险。在有些国家,男性患病的危险性高于女性。新入伍者发生该病的危险性也较高,其原因可能与住校大学生患此病危险性增加类似。

该疾病负担最重的地区是非洲脑膜炎带,该脑膜炎带覆盖了从塞内加尔到埃塞俄比亚的广大地区,全部或部分受影响的国家达到21个。在该地区,每年都有高水平的散发感染(1/10万~20/10万),同时存在大规模的流行(通常由A群引起,偶尔是C群,近年来主要是W135群)。地处非洲脑膜炎带的国家,在最近至少50年中,每8~12年就会发生一次发病率高达1000/10万的流行。另外,在临近的但通常认为不属于非洲脑炎带的国家(如肯尼亚、坦桑尼亚)也发生过大规模流行。

2000年,沙特阿拉伯发生了与麦加朝圣有关的W135群型脑膜炎流行;2000年和2001年,有好多个国家都在朝圣归来者和他们的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W135群脑膜炎病例。2002年,布基纳法索发生了W135群脑膜炎的第一次大规模流行,报告病例13 000余例, 死亡1 400例。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B群成为欧洲和大部分美洲地区脑膜炎的主要病源。在欧洲、中南美洲的多个国家,以及新近在新西兰和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发病率呈现出5~10倍增长、持续长达10~20年的流行。自1990年以来,C群疾病社区暴发的频率在加拿大和美国呈现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Y群脑膜炎在美国部分地区已经和B群、C群一样常见。

4.贮存宿主

人是唯一贮存宿主。

5.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包括接触感染者鼻腔和咽腔部位的呼吸道飞沫;感染通常只导致亚临床的黏膜感染。有5%~10%的人可成为无症状携带者,在其鼻咽部携带有脑膜炎萘瑟菌。其中只有不到1%的人发展为侵袭性疾病。有文献报道在没有发现任何脑膜炎病例的人群中带菌率曾高达25%。

6. 潜伏期

2~10天, 一般3~4天。

7. 传染期

直到鼻咽部排出物里不再有活的脑膜炎球菌,通常在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在口腔鼻咽部分泌物中达到一定浓度24小时后,脑膜炎球菌才会从鼻咽部消失。青霉素能暂时抑制细菌,但并不总是能将其从口腔鼻咽部清除。

8. 易感性

对临床疾病的易感性较低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这导致了较高的携带者/病例比。缺少某些补体成分的人容易发生该病复发。脾切除的病人容易发生菌血症。即使是隐性感染,也会诱导特异性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不详。

9. 控制方法

A.预防措施

1) 教育公众减少直接接触和暴露于飞沫传染。

2) 减少居住和工作场所拥挤的状况,如兵营、学校、野营帐篷、船舶。

3) 接种疫苗。

B. 病人、接触者及其环境控制

1) 发现病例应及时报告

2) 隔离: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至开始药物治疗后24小时。

3) 随时消毒:对鼻、咽排出物及其污染的物品进行随时消毒。实施终末清洁

4) 检疫:不需要。

5) 接触者保护:密切监视家庭成员、托幼机构及其他密切接触的人员,早期发现疾病症状,特别是发热,及时给予适当治疗;对密切密接触者给予有效药物预防

6) 接触者和传染来源的调查:咽部或鼻咽部分泌物培养对于确定谁需要药物预防没有价值,因为携带率差异很大,而且正常人群和流行时的携带率也没有可靠的联系。

7)  特异性治疗:确诊脑膜炎球菌疾病病人,首选药物为注射足量青霉素,氨苄西林和氯霉素也有效。

C.  流行时的控制措施

1) 发生暴发时,应重点强调认真监测、早期诊断和立即对疑似病例进行治疗。

2) 应改善其生活、居住场所的拥挤状况,加强通风换气

3) 对于小范围人群的暴发(比如单个学校),则可考虑对该群体中的所有人进行药物预防,特别是当暴发是由某种没有针对疫苗的血清群菌株引起时。如果开展化学药物预防,就应该对所有人同时用药。

4) 机构或社区的暴发,则使用疫苗。

D. 灾害的潜在影响

在因条件限制十分拥挤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疾病的流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