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防控传染病防控 

传染性红斑/人类细小病毒感染

信息来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13-06-04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传染性红斑/人类细小病毒感染     ICD-9 057.0; ICD-10 B08.3

(第五病)

ERYTHEMA INFECTION, HUMAN PARVOVIRUS INFECTION

Fifth Disease)

1.基本特征

传染性红斑是一种轻型病毒性疾病,以红斑疹为特征,通常不发热;可散在发生,也可出现流行,主要发生在儿童中。特点是面颊部明显的红斑(表现为掌掴面容),常伴有躯干和四肢的花边样疹;皮疹消退1~3周或者更长的时间后,如暴露于阳光或者高温(如洗澡)还可重现。出疹前可有轻微的全身症状。成人出疹不典型或者不出疹,但是可能会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持续数天或数月甚至数年;25%或更多感染者可能无症状。常需与风疹、猩红热、多形性红斑进行鉴别。

该病毒感染极少引起严重并发症,但需要增加红细胞生成的贫血病人(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感染后可能会发展为短暂的再生障碍危象,且常常没有上述的出疹过程。如在妊娠前期发生宫内感染,至少10%的感染会导致胎儿贫血并伴胎儿水肿及死胎。免疫抑制者可能发展为严重的慢性贫血。据报道有几种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脉管炎、暴发型肝炎和心肌炎)的发生与传染性红斑有关,但尚未确立因果关系。

诊断通常以临床和流行病学为基础;细小病毒B19(B19)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或者B19 IgG抗体增高可确诊。IgM抗体滴度在出现症状30~60天后开始下降。检测病毒抗原DNA也可用来进行B19感染的诊断。PCR检测B19DNA是这些检测方法中最敏感的,常在急性感染的第一个月即呈阳性,且在某些人中持续很长一段时期。

2.病原体

人类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一种20~25 nm 的DNA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该病毒主要在红细胞前体细胞内复制。

3.流行概况

全球性分布。儿童中普遍发生;散发和流行均可见。在温带地区,流行倾向于冬春季,在特定社区内流行周期为3~7年。

4.贮存宿主

人类。

5.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也可通过母亲传给胎儿,以及输入血液制品等经皮注射的途径。B19可抵抗多种灭活方式,包括加热到80176)持续72小时。

6.潜伏期

可变的;在4~20天发生出疹或者再生障碍危象的症状。

7.传染期

在仅有出疹的病人中,出疹前传染性最强,出疹后可能就没有传染性。在发生再生障碍危象病人中,传染性一直持续到症状出现后1周,慢性感染的免疫抑制病人和严重贫血病人的传染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8.易感性

具有血型P抗原者普遍易感,其红系细胞有B19受体;B19抗体具有保护作用。易感者的罹患率很高:家庭接触者中为50%,在托幼机构或学校等场所中2~6个月的暴发期间内为10%~60%。在美国,如果根据年龄和地区分组,有50%~80%的成人有既往感染的血清学标志。

9.控制方法

A.预防措施

1) 由于本病常为良性,预防措施应关注最可能发生并发症的人群(例如隐性贫血、免疫缺陷和对B19无免疫力的妊娠妇女),应避免在医院和暴发场所暴露于有潜在传染性的人群。目前还没有试验证实免疫球蛋白(IgG)的有效性。

2) 对妊娠或者即将妊娠的易感女性,以及已经连续密切接触B19感染者(例如:学校、家庭、卫生机构)的人提出建议,他们有获得感染的潜在可能,且其胎儿有发生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孕妇家中有患该病的儿童时,应建议勤洗手并避免共用餐具。

3) 应将下述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性告知医护人员。医院内暴发的报告非常少见。

B. 病人、接触者及其环境控制

1)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报告集体单位的暴发。

2)隔离:在社区内普遍实行隔离不切实际。医院内一过性再生障碍性危象患者应该采取预防飞沫传播的措施。虽然B19感染的儿童在发病前最具传染性,但当他们出现发热症状时,应谨慎采取不让他们上学或入托的措施。

3)随时消毒:接触患者后要严格洗手。

4)检疫:不需要。

5)接触者免疫:一种B19外壳重组疫苗正处于研制的早期阶段。

6)接触者和传染源调查:暴露的孕妇应该进行B19 IgG和IgM抗体检测,以确定其易感性,并对她们胎儿的危险性提供咨询帮助。

7)特异性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GIV)已经成功应用于治疗持续感染时的慢性贫血,但可复发,需再次应用IGIV治疗。

C.流行时的控制措施

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暴发期间,应将获得和传播感染的可能危险告知贫血者、免疫缺陷者以及孕妇。

D.灾害的潜在影响

无。

E.国际措施

   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