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
病原学
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 EV70)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
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流行特征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临床表现
细菌性和病毒性结膜炎的临床征状十分相似。一般双眼都会受到影响,但通常由其中一只眼睛首先出现病征。细菌性结膜炎的主要特征为受感染眼睛会流出黏稠的白色或黄色分泌物,而病毒性结膜炎的分泌物则较稀薄。其他病征包括流眼水、异物感、眼睛痕痒、疼痛、眼皮红肿、睡后眼皮被黏住,还有畏光。除非连眼球前方的角膜也感染并结疤,否则视力不会受影响。传染性急性结膜炎的病况一般比较轻微,大部分也可自行痊愈。患者只要有适当治疗,可于一至两星期内痊愈。任何人士均有机会染上此病,尤以五岁以下儿童最常受到感染。
治疗原则
得了红眼病后要积极治疗,一般要求要及时、彻底、坚持。一经发现,立即治疗,不要中断,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时间,以防复发。
预防措施
1.如果发现红眼病,应及时隔离,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2.要注意手的卫生。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剪指甲。
3.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