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防控传染病防控 

白喉

信息来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11-04-28 【字体: 视力保护色: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咽、喉、鼻部粘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形成。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传染源:白喉杆菌是严格寄生于人的细菌,传染原为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体内抗毒素的量。根据伪膜发生所在部位分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四种类型。咽白喉病初发热,扁桃体稍红肿,其上有点状或斑片状伪膜,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严重的颈部明显变粗,形成所谓"牛颈"。大多数喉白喉是由咽白喉蔓延而来,少数原发。喉白喉特点是声嘶,犬吠样咳嗽,重者甚至失音。严重者发生呼吸困难窒息而死。鼻白喉较少见,常发生于婴幼儿。白喉预后好坏与病人年龄、病型、有无并发症和治疗的早晚有关。婴幼儿的病死率较年长儿童和成人为高。重型咽白喉可产生严重中毒性症状,多在病后第2~3周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是白喉的主要死因。喉白喉可引起窒息。预防白喉的关键是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
病原学
      (一)形态和染色
      白喉杆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长约3~4μm,宽0.5~1μm,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鼓槌状,形态常呈多样。不运动、无假膜、不产生芽胞。体内含有浓染的异染颗粒,染色时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白喉杆菌形态学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加血或血清培养基中生长旺盛。生长最适温度为340C~370C,在含亚硝酸钾培养基上其菌落可分为重型、轻型及中间型,不同型临床表现症状不同。也有人认为三型产生的毒素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引起同样的临床表现。1966年Seragea将上述三型白喉杆菌又分为18个噬菌体型:既轻型包括噬菌体Ⅰ—Ⅲ型;中间型包括噬菌体IV—Ⅵ型;重型包括噬菌体Ⅶ—Ⅷ型。1979年Seragea又发展了现代化分型系统,将白喉杆菌至少分成33个不同溶菌型和20多种细菌素原菌株。
      (三)侵袭力与抵抗力
      白喉杆菌比较脆弱,580C10分钟加热即可死亡,但对冷冻及干燥比较耐受。普通消毒液如碘酒、酚、漂白粉等,在常用浓度下几分钟内可杀死白喉杆菌。但在分泌物中,尤其在阴暗处能存活1~3个月。对黄胺类药抵抗力较强,对许多抗生素,如青霉素及红霉素等敏感。
临床表现
      白喉潜伏期为1~7日,多数为2~5日,发病经过多为缓慢,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可有咽痛、吞咽困难,病人可有程度不同呼吸困难。少数咽白喉病人发病急、高热、扁桃体及咽部高度水肿,假膜发展迅速而广泛,颈淋巴结明显肿大,形成“牛颈”,如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皮肤白喉。咽白喉最常见,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喉白喉约占发病人数的20%,主要发生在幼小儿童,其中1/4为原发性,患儿可无任何症状,3/4的喉白喉向下蔓延,可有犬假吠样咳嗽,声音嘶哑,甚至失音。鼻白喉比较少见,多见于婴幼儿,症状轻微,呈慢性过程,主要表现为鼻塞,浆液性带血分泌物,鼻前腔或鼻中隔处常见假膜。皮肤白喉在我国很少见,常见于皮肤创伤后,表现为浓疮样,在黄色或灰绿色假膜下,有坏死和溃疡形成,附近淋巴结肿大,局部皮肤往往经久不愈。
诊断标准
      (一)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咽拭子细菌涂片结果做出临床诊断;病例确诊则需白喉杆菌培养阳性,且证明能产生毒素或检出白喉特异性抗体。
      (二)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白喉流行区,与确诊白喉病人有直接接触史。
      2.临床症状  发热、咽痛、鼻塞、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色假膜,剥落时易出血。
      3.实验室诊断   
      3.1  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毒素;
      3.2  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
      3.3  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呈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
      4.病例分类
      4.1  疑似病例  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者;
      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如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或具有流行病学史;
      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白喉杆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毒素或病人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四倍或四倍以上增长。
      (三)鉴别诊断   见表1 。
      表1   咽白喉、急性扁桃体炎和奋森氏咽峡炎的鉴别 

  咽白喉  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  森氏咽峡炎

起病

 慢性  急  急或缓

发热

 低热或中等热  高热、常寒战  高热

全身症状

 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脉膊快而弱  急性病容,两颊潮红,脉快而有力  全身症状轻微

局部症状

 咽痛,吞咽困难或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扁桃体、腭弓或悬雍垂等处形成致密、不易剥离的白色或灰白色假膜  咽痛剧烈,两侧扁桃体明显充血肿大。扁桃体上可形成白色或黄色的点状、易擦掉的脓苔状膜状物  常一侧咽痛较剧,扁桃体充血、肿大,亦常一侧明显有灰白色或灰黄色腐烂样膜状物,口臭

检验

 白细胞轻度升高,涂片或培养白喉杆菌多阳性  白细胞显著增高,涂片或培养链球菌、葡萄球菌或肺炎球菌阳性  梭形杆菌及螺旋体阳性

治疗

 白喉抗毒素血清和抗菌素治疗有明显效果  抗菌素治疗有明显效果  抗菌素治疗有明显效果
治疗原则
      (一)尽早一次足量给予白喉抗毒素   
特异性抗毒素血清是治疗白喉最有效的制剂,它能中和血液中的毒素。其剂量可视病情的严重性,病变部位、假膜的范围和病程的早晚而定,不受体重和年龄限制。在治疗距发病24小时左右者,可用1~3万U;48小时左右,可用2~5万U;72小时者用药,可用2~8万U。使用抗毒素前,必须先做皮肤试验,阳性者脱敏。
      (二)抗生素 
在使用抗毒素的同时必须配合使用抗生素。首选为青霉素,每次注射40~80万IU,每日1~2次,也可使用红霉素,成人每日1~2g,儿童每日25~50mg/Kg体重,分3~4次服用。
      (三)对症和一般疗法 
烦躁不安者,可用镇静剂如安定、鲁米那等。中毒症状严重者使用激素。病人应卧床休息,防止心肌炎。给予高热量的饮食,补充大量维生素B1和维生素C。
控制措施
      (一)预防接种 
      1. 健康教育  白喉是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因此,教育儿童家长孩子出生后,按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及时预防接种。加强对青年一代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或漏诊。因白喉近几年减少,很多青年医生缺乏对白喉的认识,造成疫情迟报或漏报,以致疫情扩大和蔓延。
      2.预防接种  按国家儿童免疫程序,儿童出生后3个月开始注射百白破三联制剂(DPT),间隔不少于28天,连续接种3针,每次0.5毫升,18~24月龄时再加强1针,7周岁时用精制白喉、破伤风(Td)二联疫苗加强1针,鉴于目前成人白喉增多,采用成人型精制白喉类毒素(2 ~ 4 Lf)皮下注射,效果良好。一般DPT和 Td 疫苗运送和储存在20C ~8C 0的温度下,效价不会降低。
 
      (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的措施
      1.传染源  针对传染源要早期发现、早期报告、对病人早期就近隔离治疗 并及时处理疫区。病人症状消失后,隔日采集咽拭子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者,方可出院;如无条件培养,可在症状消失1~2周后出院。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7天,同时进行鼻咽拭子培养,阳性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流行期间应加强对托幼机构、小学校的晨间检查,要特别注意精神不振,咽痛及血性鼻涕者。
      2.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其污染的衣物、手帕、食具、玩具、门把等应进行消毒。病人入院隔离后对患者家庭和集体宿舍以及病人出院后的病房,均应进行终末消毒。 
      3.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当白喉流行时,尤其暴发流行时,尽早对周围人群应急接种白喉类毒素。必要时对一定范围的人群,尽早普遍接种白喉类毒素。
 
 

分享到: